跨國酷兒社會學與世代華人「性」Transnational queer sociology and generational Chinese sexualities

今年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國際學術講座系列邀請來自香港大學的Travis S. K. Kong江紹祺教授,與我們分享跨國與跨世代的酷兒研究。
江紹祺教授從學術到實踐投注到高齡與跨國同志議題,以亞洲作為參照並深化跨國理論,反思西方主流文化認同的「出櫃文化」、資本主義的「粉紅經濟」、以及「婚姻平權」、「公民權」等看似解放的論述,如何形成主流正典同志論述框架。江教授認為西方經驗並非普世標準,不能忽略跨國差異與歷史脈絡。江教授以臺灣、香港以及中國三地進行比較分析,並以Transnational(跨國)、Queer(酷兒)與Sociology(社會學)交織視角探究出櫃策略如何鑲嵌在差異政治中,如同志會面臨社會衣櫃以及家庭中的對孝道、婚姻、生育期待的家庭衣櫃的雙重衣櫃之難題。
跨國與跨世代的同志族群差異,不僅僅是生理世代,還包括政治制度、文化洗禮下的世代經驗差異。台灣與香港的同志實踐策略鑲嵌在被殖民經驗上,亦被納入國族敘事中,而中國的BL文化常被包裝為「社會主義兄弟情」,同志親密關係也多以「快餐式」與網路交友為主。
同志經驗非全球一致,而是深受地理、文化與歷史脈絡交織影響的結果,因此我們需要反思正典同志論述框架以及跨國之方法。江教授帶領我們從「跨國的酷兒社會學」出發,來重新思考性別政治與身份認同跨國情境的多樣與複雜。

參與式行動研究:從「晚同牽Grey & Pride」到《叔.叔》及其後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From Grey & Pride to Suk Suk and Beyond

江紹祺教授指出香港邁入高齡社會,相關政策雖針對年長者制定諸多福利措施,但老年同志長期以來始終缺席於公共政策與社會討論中。以國家政策的角度來說,自1991年香港男同志行為正式除罪化以來,雖法律不再視其為犯罪,不過當時的社會風氣仍偏為保守,關注的多集中在戰後的人口、住宅與經濟問題,使同志議題邊緣化。
而香港對於同志的現身又是採何種態度呢?香港的公共空間多以異性戀常規為主導,因此對於同志的態度多處於漠視與忽視之間。雖然偶有包容言論出現,也常伴隨「香港沒有同志」的否定性敘事。
因此為了回應這樣的狀況,江教授使用參與式行動研究的方法,此方法在於強調研究者與參與者的權力關係是合作的且平等的,除了將權力轉化,也將老年同志的知識轉化為在地的以及學術的,以一種新的方式讓社會老年同志現身。使老年同志被看見的同時,也需要注重大眾的可近性,避免過度學術化的表達方式,使大眾亦能參與、理解。
在透過參與者的口述生命史的過程,江教授發現老年同志的經驗深受華人家庭文化影響。普遍認為必須維持家庭名聲、避免「讓家族蒙羞」,因此常選擇異性戀婚姻作為社會的掩護,但這樣的選擇也導致他們在年老後,面臨另一重出櫃壓力,包含對子女甚至孫子女說明自身性傾向。而華人社會的家庭網絡緊密程度也往往成為使老年同志被邊緣的原因,因在網絡中缺乏更私密的地方,因此需轉往公廁等邊緣空間建立同志社交。
江教授也進一步比較不同世代同志的策略,老一輩同志往往背負更深的家庭責任感與傳統義務,選擇妥協與隱藏,而年輕世代則傾向強調個人自由與自我實現來建構認同,這種跨世代的差異也展現跨世代的身分策略的轉變。最後演講中也介紹了江教授的倡議計畫 Grey & Pride,這些文化實踐不僅打開了想像與理解的可能,也讓年長的同志族群透過參與式行動研究獲得新的能見度與認同方式。

文字與影像記錄:本所研究生 曾郁萱

IMG 8843

IMG 8844

IMG 8860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