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榮幸邀請到賓州大學護理系Dalmacio Dennis Flores副教授,來到高醫性別所演講,分享他的研究。第一場講座專注在LGBTQ青少年性教育。Flores副教授在早期從事護理工作中觀察到,隨著LGBTQ社群日益擴大,同志們出櫃的年紀越來越輕,醫療專業提供照護並未隨之提升。他在工作場所接觸到許多感染 HIV和AIDS的年輕同志,他開始進行訪談、研究,發現這些生病的男同志們,在成長過程中,家長視談論性是一種禁忌。即便有討論性行為的家庭,所接觸到的性教育,都是以異性戀為中心的性教育。他開始檢視市面上以引導家長和青少年孩子談性為主題的書籍,也幾乎不討論同志青少年性行為。Flores副教授因此主張家庭內不討論青少年同性性行為的情況,已經危害到同志孩子的身心健康。
要改善這個問題,根本方式是要讓家長能夠在孩子年輕的時候,家庭內就開始性教育話題,而且是能包含所有性別的共融性教育。特別是趁孩子年輕的時候,開始性教育有什麼好處。很容易陶冶並培養出健康安全的性行為習慣,有時候年紀越大越難改變。Flores表示讓年輕LGBTQ+孩子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與真心關心自己的人,討論共融性行為通常會有比較正面的效益。再加上除了性知識之外,家庭內的共融性教育也能帶入和自身更相關的種族或族裔觀點,更切合年輕LGBTQ+孩子的需求。
在第二場講座,Flores副教授延續第一場LGBTQ+青少年孩子的家庭共融性教育話題,談論他們的性別認同與出櫃。指出醫界傾向將同志性行為定義為高風險性行為。在這種刻板印象下,再加上多數家長不知如何討論性行為,年輕LGBTQ+孩子更難與家長討論自己的性認同。Flores舉例,有些父親「性教育」的方式甚至就是帶著青少年兒子去買色情雜誌,要他們看著學,預設自己的兒子是異性戀,雖然母親參與性教育的比率較高,還是非常異性戀中心。
Flores因此主張,在共融性教育的實踐中,展示出對多元性行為的接納與認同,也能藉此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孩子瞭解家長的態度,而能更安心的談論和探索自己的性認同。在兩場講座中也帶來根據上述研究理論而正發展中的共融性教育資源計畫,如「The Gender-Inclusive Sexuality Talk Program」(GIST)、「The Sexual Health Inclusivity During Family Talk Study」(SHIFT),希望未來能提供給LGBTQ+青少年的家長共融且豐富的性教育策略和資源。
非常感謝Flores副教授這次來高醫大性別所訪問,帶來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與計畫和大家分享,更豐富我們的專業知識,幽默風趣的演說和台上台下互動也讓各領域的聽眾能輕易融入講座主題。
文字與影像紀錄:陳曉齡、林苗玄
Facebook01
Facebook02

Facebook03

Facebook04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