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趟旅程從八月五日開始,短短的飛行,卻像把我帶進一個遙遠又陌生的世界。抵達馬尼拉的那天,城市的喧囂、街道的擁擠和熟悉卻陌生的語言交織在一起。我心裡冒出一個疑問:「菲律賓離台灣這麼近,但為什麼我對它如此陌生?」也許正因為如此,跨國學習才顯得重要──它不是單純的參訪,而是一種真實的進入,進入另一個社會場域,去聆聽、去對話。

UPOP的課堂裡,我第一次用「問題樹」去梳理議題,從最顯而易見的「氣候變遷」往下追索,竟牽連出氣候難民、公共健康、教育資源等層層交織的根源。那一刻我意識到,知識不是散落的詞彙,而是一張彼此相扣的網。這種方法提醒我,任何一個宏大的議題,最終都會落到具體的生活之中。

在學校的友善農園裡,土地的節奏是緩慢的。老師們說他們的耕作不是追求效率,而是循環──讓土壤休養,讓生物共存。我看見原住民族的知識如何存在於日常:節制比擁有更長久,分享比佔有更有力量。這些智慧往往被現代社會忽略,但卻可能是最接近永續的方式。

San Antonio 的社區讓我感受最深,參訪的過程裡,居民談到蚊蟲與暴雨帶來的威脅,那份日常的無奈比任何理論都更具重量。氣候變遷不是抽象的詞,而是潮濕的屋牆、病弱的孩子、以及治理的困境。面對居民,我學習放下「解決方案」的急切,嘗試先理解他們的語言、他們的脈絡。因為只有真正走近,才會知道那些被忽略的細節。

而這次特別去了在八打雁的醫院,我看見了另一種社會運作的圖景。醫療系統與社會福利交織成一張網,雖然不完美,卻是居民面對危機時的依靠。這提醒我:韌性不是單一部門能夠完成的,而是一個系統工程。教育、醫療、基礎設施與社會網絡,必須共同作用,才能讓一個社會在災難裡維持穩定。對照台灣,我看見相似的挑戰,也看見我們努力的方向。

最後幾天,討論與成果發表把前面的片段串連在一起。那些看似零散的參訪與經驗,透過整理與反思,逐漸收斂成具體的報告與提案。簡報只有短短幾分鐘,卻像是一次集體記憶的凝縮。真正重要的,不只是我們說了什麼,而是這一路的學習如何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的位置。

這十一天,我帶回的不是單向的知識,而是一種與人、與土地共學的姿態。跨文化的交流迫使我不斷調整自己,在陌生裡尋找連結;看見他國社區的困境,也讓我反思台灣的處境:我們同樣面臨氣候與社會不平等,是否也能從這些經驗裡汲取力量?

返程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帶著滿滿的重量回來─知識的重量,也是行動的重量。未來,無論是在影像創作、學術研究,或是社區參與裡,我都希望能延續這份學習,把它轉化成更多溫柔而堅定的實踐。

撰文:虎艾霓(本校USR計畫選送菲律賓海外學習)

1

2

3

4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