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榮幸邀請到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姜學豪教授,分別在9月15日22日,在高醫大性別所舉行兩場演講。
第一場演講的主題是「性科學與全球文化史」。回溯傳統性科學史的發展,往往是歐美中心主義,姜教授強調要突破這個歷史敘事框架,以全球化和華人的視角,重新審視性科學史。19世紀以後,歐美領導的性科學研究,介入了性行為的治理,聲稱能用更人道的角度來理解「性變異」。只是科學的介入也產生了文化政治的影響,如開始界定「常態」與「病態」進而治理,建構異性戀常態化。這樣的科學性知識和語言,又和演化論與優生學結合,成為國家人口和種族治理的工具。此演進也讓非西方國家借用科學的名義,抹去自己文化中曾經存在的性多樣性。或產生對不同文化的跨性別現象的誤解,如歐洲科學研究將男扮女歌舞伎視為先天跨性別,依此建構「變裝癖」概念。姜教授指出研究性科學,不能只停留在歐美專家的研究討論,要與非西方國家文化和歷史連結,並舉出了來自日本、中國、拉丁世界的性科學貢獻,還有不同文化對歐美「跨性別」和「雙性人」案例的建構與挪用,如1950年代台灣的謝尖順(謝順)被稱為「自由中國的克里斯丁(美國著名雙性人)」,一個性別現象在冷戰脈絡下,跟自由與國際形象連結而反映出的政治議題。他指出性科學知識的形成和傳播,就是一種跨文化和全球化的現象。
第二場演講的主題是「酷兒華語語系研究的展望:以台灣經驗為例」。姜教授指出台灣研究面臨的學術挑戰,在於很容易被吸收成華語語系研究的部份。但台灣研究和華語語系研究也有相異之處,他指出台灣研究多以國族主義為研究框架,多為台灣內部脈絡,華語語系研究則相反,摒除國族及地理限制;兩者之間互相接受的程度也不同,台灣研究傾向排斥華語語系研究,反之則否。姜教授指出台灣研究要跳脫這種研究僵局,提出了「號外台灣」(Extra-Taiwan)的概念,主張不要侷限於台灣脈絡,不透過帝國中心的觀點,而是去探討以弱勢連結為核心的跨國研究。姜教授舉出了幾個符合「號外台灣」的實踐例子,也是台灣研究未來潛在研究發展領域。台灣海外原住民到了外脫離漢人台灣的打壓,建立自己的社群和經濟地位,但仍然使用「台灣人」身份的矛盾;跨國移工將台灣視為「酷兒共識區域」,在臺享受家鄉沒有的自由,超越了同志國族主義,轉為移工、階級、性別交織的生活經驗;「奶茶聯盟」作為跨國政治運動的象徵,都顯示了「號外台灣」可以展現出弱勢跨國主義的實踐。
姜教授的兩場演講提出了透過在地化和台灣經驗的新視角,提出未來的台灣研究突破現存研究框架的限制的新展望。
文字紀錄:陳曉齡
影像紀錄:蔡雅淳、陳曉齡
FB 01
FB 02

FB 04

FB 05

FB 06

FB 07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