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演講邀請了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的徐國明博士,向大家分享台灣原住民族的紀錄片發展歷史。

國明老師首先指出,以往學者對於原住民族「圖像」被扭曲,導致在政治、文化與尊嚴上總是受到漠視和宰制的「老問題」,多是提出透過原住民文學等「舊方法」來重構。不過,國明老師在此提出問題,「原住民族是如何從文字走向影像的?」

為了探勘台灣原住民族紀錄片的發展,國明老師從時空背景、政治體制、影像產製與傳播管道四個面向切入。在80年代的背景下,黨外雜誌與街頭錄影帶等另類媒介,在反對運動中發揮功效,成為民主發聲的管道,原住民族運動也是在此脈絡下展開(例如發行《高山青》雜誌)。

到了90年代,在行政院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下,文化建設委員會籌辦了地方記錄攝影工作者訓練計畫,一共培訓出15位原住民導演,因此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紀錄片的開端。這個計畫以紀錄片的技術轉移和在地生產為目標,將攝影機交到那些雙腳站在家鄉深入現場的人們手上,讓紀錄片作為原住民族所運用以及為他們說話的工具。

在影像產製的面向上,從90年代開始,公共電視分別透過影像傳播人才的培育、建置紀錄片塊狀節目以及紀錄片補助要點,提供了促進紀錄片生產的條件。最後,影展競賽也推動了紀錄片製作的進展,並且對原住民導演而言,由於影展作為社會大眾得以接觸到紀錄片的平台,紀錄片也成為一種為族群發聲和社會教育的社會實踐方式。

因此,在四個面向下,可以看到原住民族從文字到影像的媒介形式轉變過程,其實交纏著以政策為主導的各種力系作用。而透過重探原住民族紀錄片的發展,可以看見紀錄片作為當代原住民族文化生產的重要方式,已然翻轉原住民與(殖民)影像的主客關係,並重新開啟出嶄新的互動模式。

IMG 3334

IMG 3345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