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性別與科技」課程在討論性別與環境的主題時,邀請到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的創會理事長陳惠萍,分享自己如何從社會學者轉變成為創業者的學思歷程。

故事的契機從研究出發。陳惠萍理事長的博士論文題目,是從STS的視角去討論台灣太陽光電的在地使用和常民參與,但研究的過程中卻發現這個歷程可以濃縮為發現台灣太陽光電的在地「不」使用與常民「不」參與。雖然研究已完成,但陳惠萍理事長希望能繼續提出問題的解方,而創業就成為她解決問題的一種行動,包括推動企業和常民參與的綠能公益模式,打造600多個公民電廠;以及推動淨零公正轉型的目的,尋求不遺落弱勢族群的能源轉型解方,並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方針串聯多方資源和行動者,冀望能夠使能源轉型的過程,達成改善能源不平等及扶助社會弱勢群體的宗旨。

而性別在這之中扮演何種角色呢?陳惠萍理事長援引聯合國開發署(2017)的報告,指出因為氣候緊急狀態而流離失所的人民中,女性占了八成,同時多元性別群體的需求在氣候災難中更是難以被看見;此外,淨零轉型下的「綠色工作」也具有性別差距,擁有綠色技能的「綠色人才」中,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為七比三,由此可見「綠色工作」也可能會呈現不均的權力差距,造成少數群體的需求不被看見。

由此可見,能源轉型與性別是相互交織的議題,不僅是產業中存在性別隔離的樣態,其所關注的主題與解方也更需要廣納多元的觀點和聲音,才能在公正轉型時產生具包融性的效果。因此,當我們在推動台灣能源淨零公正轉型時,一方面需要弭平產業性別隔離的狀態(如積極推動「女性能源健檢師」的培力課程,讓更多女性成為changemaker);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淨零轉型的分配、肯認與程序三種正義方案中,加入女性主義的視角,以挑戰既有的思維並看見不同群體的需求,才能打造一個所有人都不被遺落的淨零轉型未來。

-

文字與影像紀錄:本所研究生張皓雅

螢幕擷取畫面 2025 04 10 200431

螢幕擷取畫面 2025 04 10 200456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