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電影史的長河中,台語片是一段被遺忘又逐漸被重新發現的黃金歲月。本次高醫性別所邀請到蔡明燁教授來和同學們一同深入台語片自1950年代興起、1980年代沒落的歷史脈絡。
蔡教授指出,台語電影的興盛始於1956年《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成功,短短二十多年內產量高達上千部,涵蓋歌仔戲、通俗劇、武俠、驚悚等多元類型。這些影片多在資源匱乏、嚴格語言政策下誕生,創作者以靈活手法克服各種限制,展現出台灣庶民社會的生命力。直到1973年廣電法修法,要求電影節目必須以國語呈現,而導致台語片的消失。在國民政府統治之下,台語片被視為「低層次娛樂」,不被主流文化重視,加上早期缺乏保存意識,導致大量影片散佚,台語片一度被稱為「沒有電影的電影史」。然而,台語片不單是娛樂產品,也是台灣社會變遷的縮影。它們反映了城鄉對立、家庭重建與現代化焦慮。台語片中的鄉村象徵純樸善良,城市則常被描繪為誘惑與墮落之地,這種敘事正好呼應台灣當時從農業社會邁向都市化的陣痛時期。劇情也多以家庭團聚、破碎重組為終點,顯示出對倫理與道德的高度重視。
蔡教授說道,台語片中呈現出多元的女性形象,從純真的鄰家女孩、重組家庭的主婦,到經濟自主的職業女性以及豔麗的蛇蠍美人,映照出台灣女性在父權社會下的掙扎與能動性。儘管產業結構以男性為主導,女性角色卻常成為劇情推動的核心。近年來,隨著國家影視聽中心等機構的重視與積極修復,台語片逐漸被重新定位為寶貴的文化資產。蔡明燁老師強調,台語片的價值不只在於影像本身,它的存在也見證了台灣庶民的生活經驗與文化認同,值得世代傳承與深度挖掘。
在最後的QA時間,師生提出台語片的消逝顯示台灣母語認同的斷裂,指出國民黨時期禁台語政策造成嚴重的文化創傷,導致台灣在地認同逐漸消失。並提出擔憂若台灣文化無法被AI學習與理解,未來可能出現「AI大當機」的危機,台灣主體可能將消失在未來趨勢的AI視野當中。對此,蔡明燁教授回應,她對台灣認同仍抱持樂觀態度,認為台灣文化的多元與在地詮釋能力,正是台灣活力的來源。只要持續努力挖掘與傳承,台灣的文化認同終將被看見並發揮影響力。 
文字與照片紀錄:姚思羽(本所研究生)
1
2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