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高醫性別所邀請到來自銅門部落的余欣蘭導演,來與我們分享關於太魯閣族女獵人的故事。
太魯閣族的獵期始於冬季,當蟬聲起,就是禁獵的時刻。這是山林的規律,也是獵人必須遵守的自然法則。母親的獵人故事,始於外婆的獵槍——那把傳承下來的,不是武器,而是自衛的工具。真正的獵人,靠的是運用陷阱的智慧,以及對山林節奏的深刻理解。
對母親而言,家和獵場是一樣的。進入獵場之前,必須先把家裡打理好,這樣進入獵場才會有豐收。內在的秩序與外在的收穫是相呼應的,家庭的和諧與山林的餽贈也是相關聯的。水源的照顧,對於獵場、獵人、動物都是重要的,有乾淨的水才會有好的土地,也才會有健康的動物。母親深諳這個道理,因此獵人不只是取用者,更是山林的守護者。她在不同的身份間流轉,在家庭與獵場之間,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觀看紀錄片的同時,我們也跟著一起進入山林,踩著潮濕的枝葉,屏息聆聽獵物的動靜,感受山林的脈動。
這部紀錄片帶我們看見了身份的轉換。從女性、母親,穿越河流走入山林,變成一個像水一樣柔軟的人。她知道什麼時候該取,什麼時候該留;知道如何讓動物族群持續繁衍,也知道人與自然的邊界在哪裡。這種生態智慧並非來自教科書,而是透過與山林長期的互動所累積的。
座談的最後,津如老師提醒同學們可以藉由《揹獵物的女人》去重新思考性別的想像與越界,不只是關於女人或男人,而是你想要成為怎樣的人。
 
文字與照片紀錄:姚思羽(本所研究生)

1

2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