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講座邀請到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王曉丹老師,帶我們領略女性主義法學尤其在性暴力案件中解構並重構社會框架的可能力量。
因現今社會對性侵害事件的處理,往往面臨成罪率低的現實,使受害者更不願意報案,反過來強化了性侵害案件成罪的特例化現象。整體社會普遍以法律視角看待被害人,壓縮了多樣敘事的可能性,將其統一成「理想被害人」的形象。然而,如此單一的想像無法容納受害者的記憶破碎性,進一步削弱其在法律問答框架中的劣勢位置。
王曉丹老師提到,法律框架中隱含性別偏見,尤其在證據判定和取捨上顯而易見。社會對性暴力的刻板想像往往要求受害者符合「應然」的行為模式,否則容易遭受指責,忽視了性暴力事件的複雜面貌。同時,老師批判法律中對身體財產化的理解,將同意與否簡化為二元選擇,泯滅性自主在權力關係脈絡下的多重意義。
因此,王曉丹老師提出改寫、深化能動性的意義,超越能動性和「可憐被害者」的二元框架。不用丟掉脆弱也不強迫勇敢,透過不斷容納各種經驗,持續找尋遺落在任何角落的拼圖與碎片,在這樣的開放性之下,重新構築社會對性暴力的理解與關懷。
文字記錄:本所研究生 姚思羽
影像記錄:本所研究生 姚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