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高醫大性別所邀請到媒體實務工作者方君竹,與大家分享在目前時事冷漠的環境下,製作解釋性影音進行公共倡議的心法。
君竹老師首先分析台灣目前的媒體現況。他指出,其實現在的媒體環境並不缺乏轉譯知識的優質新聞內容,這些內容一直都有在做;問題在於,這些新聞內容都沒有人在看。在分眾媒體的時代,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滿足他們興趣與需求的媒體上,沒有額外的心力再去關注公眾議題。因此,進行知識轉譯的目的,為的就是讓聽眾一起關心我們所在意的嚴肅議題,而不是將注意力都集中在爽片上。
對此,君竹老師提出有「對象感」、以讀者為中心的媒體產製哲學。對象感是指有明確的欲對話的聽眾(target audience),並考慮聽眾的個性、語言、對敘事風格的喜好和合適的報導形式。因此,有對象感的報導是用異溫層的語言對話,「客製化」產製報導的作法。君竹老師以料理為喻,當我們(記者)希望傳遞的是苦口良藥的優質新聞,但聽眾期待的卻是糖衣毒藥的媒體內容時,我們可以用妥協的敘事方式,「為良藥裹糖衣」,以聽眾好下嚥的方式料理我們在意的新聞知識。
最後,君竹老師提醒,知識轉譯其實是一個不斷嘗試與修正的行動,媒體人要能「無我」的去感受聽眾的需要。藉此,在分眾媒體的時代,我們才能夠瞄準異溫層的聽眾,傳遞我們在意的公共議題。
 
文字紀錄:本所研究生 楊汶樺
影像紀錄:本所研究生 楊汶樺
1
2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