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與量化研究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很近,舉凡民調、滿意度調查或是心理測驗。也可以在臉書、Dcard等社群媒體上看見許多大學生使用問卷調查蒐集資料,來完成課堂作業或學位論文。資料統計出來的結果通常是圖表或是百分比,雖然一目了然,但我們無從得知做這份資料的人如何問問題?特別是有針對特定族群的研究,受訪者真的有高比例來自該群體嗎?量化研究廣泛且高頻率地被使用,所以這應該是個簡單好入門,不需要花太多時間的研究方法吧?為了化解上面提到的各種迷思,特別邀請臺師大學教育學系張宜君副教授,來一一解開各位同學對量化研究的誤解。

以大學生最愛做的問卷說起,如果想研究大學生使用網路的習慣,將問卷隨意發放到各大社群平台,是難以抽到可推論到大學生母體的樣本,因而其研究分析的結果就缺乏信效度。所以一份好的量化研究,不僅需要處理數據,更需要鍛鍊研究設計、描述資料和統計推論的能力,像是如何取得資料(如準確抽樣)、要取得哪些資料(如問卷設計),如何以可理解的方式來描述資料(比如使用圖表時,要正確辨明不同屬性的資料有各自對應的圖表,以免產生折線圖誤用的「笑」果),最後這些資料如何概化、推論至母體,來協助我們理解世界等,都是量化研究涉及的面向。

雖然本所學生大多數是採用質性研究方法,對於要跟數字打交道的統計與量化不甚熟悉,但透過宜君老師的講解,同學們理解量化研究事實上與質性研究一樣,都需要奠基在研究者對研究議題與對象的熟悉度之上;而其所提供的探究世界的方式,能夠協助我們分析與理解資料,以讓決策評估更為有效。所以,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嘗試各種研究方法,並時刻保持開放的心胸與反思的能力,就能讓我們所關懷的故事,說得更為完整。
 
文字紀錄:黃常源(本所研究生)
照片記錄:張振謙(本所研究生)
 
1
2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