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場榮幸邀請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的監事蔣書弘、也是本所的畢業生,來為我們分享如何以性別與空間的角度來思考公共廁所。首先回顧歷史,指出公共廁所並非自始就使用性別分類。當代公廁的性別二分設計,主要源於19世紀歐美社會,在都市化、公共衛生觀念與保護主義思維下形成。然而,這套框架如今卻讓跨性別者深陷「目光政治」的困境,迫使他們以控制聲音、憋尿等身體策略,應對包含自己在內,所有人無所不在的審視。

講者強調,跨性別者在社會中並非單純的受苦,而是持續且積極尋求解決方案的「空間改革行動者」,呼籲社會應鬆動空間與性別規範的僵化綑綁,規劃與設計回歸使用者的隱私、安全等共通需求,並透過更多的溝通與理解,才有機會打造更具包容性的公共空間。

在最後問答中有與會者認為,當今女性使用廁所的恐懼經驗也是真實,不應該因此就被抹滅。但講者提醒我們,在此處我們需要處理的對象應聚焦在「壞人」而非「男人」。女性的經驗當然需要被看見,這需要以安全及隱私的更好設計來回應,但當我們為了消除這個恐懼而選擇壓迫更弱勢的群體,真的是我們希望的結果嗎?當今社會中,不斷鼓勵大家擁抱多元性別的同時,我們在空間設計上是否有真的跟上,或許是值得大家好好思考的問題。

文字與照片紀錄:張振謙(本所研究生)

1

2

3

5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