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醫大性別所一年一度的論壇圓滿落幕,本次論壇以「跨」政治為核心,匯集多位師生、校友分享性別研究的最新成果!
上午場由郁盈老師打頭陣,發表最新刊於《女學學誌》的研究,探討「危殆」的女同志跨國孕產。在法律限制下,女同志群體必須跨國使用不孕科技,並面對跨國人工生殖網絡隨時可能斷裂的風險。據此,她提出「跨國接力」的概念,同時也讓我們看見這當中的脆弱與抵抗。貞誼老師則以賽博格女性主義切入,指出女性的抵抗來自異質經驗的集結,而非本質化身份,並提醒大眾應以協作方式使用大型語言模型,以持續修正性別視角。接著,由津如老師和玟宇帶來小米復耕計畫,以「種文化、種經濟」為核心,探討小米復耕如何協調資本主義農業生產方式與生態友善的傳統原住民族農耕知識,並開展另外的可能。在故事中,我們看見小米不僅是糧食,更承載著卑南族母系社會的家族記憶與社會連結。
隨後,在校友分享中,怡臻以戰後首位本土女建築師王秀蓮為研究對象,探討性別主體性的建構與實踐,揭示「關係性角色」和「女性主體性」之間的動態歷程;而容瑛則以「處理不潔:室內清潔工的性別與身體」為題,讓我們看見女性勞動如何與家庭角色、社會刻板印象交織,並指出她們在非典型聘僱與長工時下仍展現的專業技藝與能動性。
午後場次分別是(非)親密關係的性/別政治、跨慾望/世代/性別的建構與重構以及制度作用與主體能動等,三個不同方向的議題討論。
婉婷以吹哨者經驗回顧 #MeToo 運動,來理解受訪者如何將創傷轉化為行動,並透過書寫與敘說重構主體性;社工師淨如則道出社工師在母親與社工雙重身分之間自我內化的規訓,從反思中看見自身污名標籤與權力位置。接著,珮珈關注的是分手後的控制如何持續存在並形成一種「無法結束的關係」,她提到「關注/控制的錯誤認知」,以及親友的不理解往往是受害者被關係綑綁的枷鎖之一。
在文化與認同的討論中,盈穎認為 BL 劇可作為拆解性別框架的工具,讓閱聽人看見性、性別、性取向的不同,並能在 GL 劇中看見理想的情感關係,滿足對幸福的想像;敏華的研究則探討不同世代 T 女同志的生命經驗與啟蒙歷程,她指出T 認同並非自然形成,而是歷史處境、社會文化與社群論述共構而成,並透過 T 的性別展演,不斷被建構與實踐;而書弘則以自身經驗出發,探討跨性別者使用廁所的性別化經驗與策略,強調拒絕單一的悲情敘事。
最後,浥伶分享女性使用月經科技物的多元經驗,顯示物質、文化與法規等交織下的策略實踐,鬆動污名的壓迫並共構友善環境的可能。在高職任教的淳薏則關注高職校園中的陽剛氣質對融合教育的影響,並提出特教教育應從融入走向共構。
整場論壇關於拆解與越界,展現性別研究的多重面貌與豐富能量。雖然論壇已經告一段落,但討論所激盪出的思考與連結仍將延續。感謝每一位師生、校友和參與者的到來與回饋,因為有大家,這場年度盛會才能如此溫暖而充實,期待明年再相聚!
也歡迎大家加入我們,一同協力創造更多元與平等的性別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