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和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共同主辦【第15屆台灣近代戰爭史學術研討會】,特地推出「戰爭與女性─帝國的慰安婦」座談分享會,回溯台籍慰安婦1990年代開始集結爭取補償的始末。四位與談人從各自的專業領域立場出發,探討慰安婦議題的複雜性和多重面向,更提及慰安婦的求償運動和研究架構至今的不足與未來的研究展望。

回顧90年代開始的台灣學界慰安婦研究,常由歐美視角切入,順著女性主義和婦女運動帶入,而後結合人文主義和人權問題,都是在跨國倡議網絡所設定的框架之下。加以早期運動形塑出慰安婦受害者「純潔、被迫」的形象,排除並傷害到這個架構之外的「非典型」(不潔、自願)的受害者。這場討論強調,過去的研究架構無法彰顯台灣慰安婦問題的特殊性和台灣的主體性,反而讓慰安婦受害者遭雙重代理解殖 — 國民黨以「中國化」 方式處理殖民創傷、以及沒有台灣主體性的婦運框架。從70年代開始台灣在地探討女人和戰爭的歷史、戰爭論述動員女人的議題,但台籍慰安婦的研究在90年代之後才慢慢出現,顯示探討戰爭性暴力的挑戰和父權文化的壓抑,讓慰安婦受害者在此文化架構下發聲更困難。

面對倖存者日漸凋零,研究要如何持續?學者們呼籲檔案要盡早解密公開、進行更多口述,這也為了進行台灣女性的轉型正義,還原被「代理解殖」的歷史。而研究阿嬤的生命經歷,呈現阿嬤是歷史洪流下,種族、階級和種族交織下的多元個體,減少過去西方人文主義研究帶來的疏離感與再思台灣歷史記憶。

 

文字紀錄:陳曉齡

影像紀錄: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陳曉齡

1

2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