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醫大性別所很榮幸邀請到逢甲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的洪筱婷老師和高師大性別所的蔡孟哲老師擔任這次性別大進擊的主講人,用很輕鬆幽默的方式,帶領參與學生閱讀和瞭解艱澀的巴特勒(Judith Bultler)的性別操演(Performativity)理論,以及其與做性別(Doing Gender)理論的相互關係,活動圓滿落幕。

要探討性別理論之前,先討論社會如何認定、分類性別?是我們出生時,醫生說「恭喜!是個女孩/男孩!」說了就算數嗎?是還是由社會來決定?此討論強調,性別認定有「文化上的不可以理解性」,隨有的辨識元素會隨著時空環境變化而變動,如同一時期的女人,外貌或個性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或社會要求),或者假如有帥T穿越時空到古代中國,那時候的人可能會無法理解其性別。怎麼理解/形容性別,會侷限在該社會既有的性別概念和語言框架中。即便醫生要宣告女孩或男孩,也要用語言呈現。由此來說,性別是社會建構,同時也是現實世界。討論中用幽默的圖片和解說,幫助理解「生理的」就是「社會的」。

巴特勒提出性別操演,意在挑戰「做性別」,兩者強調都性別是重複展演實踐的結果。只是,「做性別」的實踐還是會依循社會既有的性別範疇,用預設的分類模式來展演,重複父權和異性戀霸權的規範。性別操演的性別是從持續且重複的性別展演行動過程中,形塑性別的概念。換言之,性別是文化、語言、社會規範等互相交織的情境下不斷實踐的效應。這有可能會重複既定的模式,然而,也有可能在這個操演過程之下,出現了非現有規範、無法用既有語言描述的展演,即便要說那是「失敗」的成果,這本身也展現了性別有可能顛覆、不受既有框架限制。

這場活動中也討論了巴特勒提出性別操演的語言學脈絡和其他理論的對話,謝謝孟哲老師和筱婷老師帶來的精彩演說,在笑談間破解「性別操演」和「做性別」的困惑。

文字紀錄:陳曉齡(博士後研究員)

照片記錄:張振謙(本所研究生)、陳曉齡

1

2

3

7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