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津如老師的「女性主義與多元文化家庭」課堂中,台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的顧玉玲副教授應邀前來,與同學們分享非虛構寫作的心法並提供訪談建議。儘管課堂中多數同學訪談的對象都是親近的人,但顧玉玲老師指出,透過採訪與書寫,我們仍能開展歷史視野,深化對生命經驗的反思。
顧老師引用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Annie Ernaux的話:「日記是我的史料」,說明記憶本身就包含遺忘,無法完整再現真實。如她所言,「回憶不是見證,而是發現」—我們只能創造真實,述說一種「暫時的真理」。每一次記憶的調動,都是因應當下的重構。因此,非虛構寫作不追求唯一真相,而是在真實難以全貌再現的情況下,努力逼近。「他的生命,我的詮釋」揭示了書寫者的責任與特權。寫作時,應讓當事人的經驗先浮現,而非急於展現自己的感動。顧老師也提醒,當我們在訪談時遲疑「該不該問下去」的時候,往往反映了我們對自身情緒承擔的考驗。
在技法層面,顧玉玲老師建議運用「雙軸線大事記」,將個人年表與時代事件並列,讓私人經驗能與公共脈絡相連。同時,透過分類、標題、破題與收尾等結構練習來強化敘事力。記憶是動態的,真實從來不是絕對,而寫作正是我們不斷練習理解與表述的過程。顧玉玲老師以溫柔承接每位同學的疑問,讓大家在對談後都獲得了安心與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