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日前舉辦《以為無人傾聽的她們:台灣首部人工流產文集》工作坊,邀請該書主編/作者吳曉樂與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陳宜倩教授,從文學、性別、法律等視角回看台灣的人工流產處境。
吳曉樂分享到,這本文集源於她在資料搜集時發現,「流產」是上萬女性的共同經驗,卻在台灣文學中呈現長期的空白。這個敘說空白,會讓社會認為這樣的經驗不重要且不值得被傾聽、甚至負載著被噤聲的禁忌。因此,我們需要透過訪談與書寫來將這樣的經驗帶回來,讓當事人以自身語言說出故事,讓不從被人聽聞的經驗得以被流轉,並將社會曾經賦予的「羞恥」標籤,轉化為邁向「理解」的資源,也讓社會重新思考女性如何面對生命、選擇與傷痕。
陳宜倩則從法律與性別角度切入,解析現行《優生保健法》與刑法並存的矛盾,特別是「配偶同意權」與醫療現場的守門機制,仍侷限著女性的身體與生育自主。在生育與身體權仍有待持續改革的此刻,期待我們能以一起邁向共善的態度,從教育與社會溝通著手,改善醫病溝通與友善醫療流程,讓制度產生改變。
兩位講者強調,唯有讓沉默被聽見、將經驗還給當事人、以對話取代汙名,社會才會產生更友善且成熟的前進。
文字、照片紀錄:蔡雅淳(本所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