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共有兩位同學完成論文計畫考,芷繻以「他們口中不嬲的弱弱相殘:女性運動賽事與跨性別爭議」為題,透過跨性別參與賽事的討論,進一步思考何謂「公平」的標準,反思當前賽事制度的設計與背後的性別假設。
汶樺則以「年輕男性在異性戀親密關係中的女性主義實踐」為題,從個人經驗出發,反思男性的成長歷程與親密關係中的實踐方式,進而展開對權力關係的反身性思考。他也回顧自1960年代以來女性主義的發展脈絡,說明親密關係如何隨著女性主義浪潮而出現典範轉移,指出親密關係實踐是一持續變動、深具影響力的過程。
在田野發表會中,敏華與琬婷分別從不同研究視角分享進入田野的挑戰與收穫。
敏華研究題目為「有誰還是T?—台灣女同志T認同的跨世代建構與轉變」,她分享在初期招募訪談對象時,較難接觸到不同世代的研究對象,需透過交友圈來拓展。同時,她也特別提到訪綱設計的重要性,需以常民語言書寫,避免使用過度學術化的詞彙,以拉近與受訪者的距離。最後,敏華反思身為研究者的自我認同在訪談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影響,提醒自己不要將某些回應視為理所當然,而忽略進一步追問的可能性。
琬婷的研究題目則是「#MeToo運動當事者的社會實踐與經驗」,探究當事者如何回應台灣的#MeToo運動,並建構自我實踐的策略。她以滾雪球抽樣及公開招募方式進行訪談,過程中觀察到創傷經驗呈現的多元樣貌,例如語言表達的困難與延遲反應等。研究結果也發現性暴力事件發生於多元場域,與結構性的權力分布有密切關聯。琬婷也強調,在面對易受創族群時,需特別注重田野工作的安全性與匿名保護。
從計畫考分享到田野發表會,本所研究生帶領我們從不一樣的觀點、領域切入性別議題,無論是理論反思或行動實踐,都為性別研究提供豐富而值得深思的視角。
文字紀錄:曾郁萱
照片記錄:恩慈
1
2

3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