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性別所所學會主辦的旁觀者介入工作坊,本次特別邀請林沂霏來和我們分享
關於性別暴力的行動與看見。林沂霏是臺灣首位綠點旁觀者介入(BystanderTraining)認證培訓師,也是霂光實驗室主理人。開場後,她以溫暖而堅定的方式,引導大家思考:當我們目睹或察覺到性別暴力事件時,除了沉默以對,是否有更多選擇?
根據現場即時投票,約80%的與會者表示身邊曾有朋友經歷性別暴力。然而,當跟蹤騷擾等詞彙尚未普及,這些行為常被誤解為「癡情」,反映出社會對暴力樣貌的誤判與浪漫化。林沂霏提醒:「如果不指認出來,這些行為會被視為關係中的正常互動。」而大部分受害者的因應方式是忽視、不回應、放置、檢討並約束自己言行。
她強調,旁觀者介入並不是要當英雄,而是透過一點一滴的行動累積改變,創造安全的環境。這包括直接詢問當事人是否需要幫助、尋求他人協助、或透過如「問路」、「問時間」等方式轉移焦點、化解當下危機。在事後也能提供支持,例如協助蒐集證據、傾聽與陪伴。
談到「旁觀者效應」——當場景中的人數越多,反而越少人願意伸出援手——
講者解釋,這種「責任分散」心態常使我們錯失幫助他人的機會。即使當事者婉拒協助也不必灰心,因為旁觀者介入的意義不在判斷是非,而是展現自己的立場與界線,這種表態本身就能產生正面影響,甚至旁觀者的存在本身就已是一種重要的支持。
在講座中,參與者透過情境練習,學習在保護自己安全的前提下,評估危險與資源,採取適切行動。正如林沂霏所說:「每個人做一點點,集合起來就可以是一件大事。」
文字與照片紀錄:姚思羽(本所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