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概要
1. 主題:跨文化女性主義-部落性別教育實踐紀錄
2. 課程目標:紀錄並協助培養學生於跨文化學習中結合性別理論在部落進行性別教案的實作能力。透過「教中學」製作跨文化性別教案並透過教學討論與部落推廣性別知識,作為實踐社會參與、倡議性別正義的場域。透過全程相片紀錄本次到部落進行實務創新課程,加上課後訪談的影片以呈現跨文化性別教育之歷程與反思,給後續欲參與跨文化性別教育的師生參考。
二、活動實施效益、特色及影響
透過本所「跨文化女性主義」的課程,學生在上半學期先習得後殖民與跨國女性主義的重要概念,並進行期中考試。下半學期開始進入跨文化性別教案的規劃、實作與預演,經過師生們共同推演教案至成熟後,於五月底與高雄市那瑪夏區的部落婦女組織合作,與其所經營的文化成長班國小學童,進行四堂性別課程。
「高雄市原住民婦女永續發展協會」(簡稱女窩)位於高雄市那瑪夏區為「達卡努瓦部落」-為卡那卡那富族與布農族婦女共同營造原住民女性空間,發展在地的婦女組織。為授課教師林津如教授之長期研究合作伙伴。
那瑪夏性別與跨文化學習課程分兩天進行。第一天先由「高雄市原住民婦女永續發展協會」講師帶領同學認識位於那瑪夏達卡努瓦部落的女窩,並介紹部落的兒童、青少年和婦女的多元學習空間。講師帶領學生們認識部落後,學生們接著在那瑪夏的達卡努瓦里及瑪雅里二個部落分別進行性別教育課程。我們在學生的實作課程過程中邀請五位「高雄市原住民婦女永續發展協會」的督導及課輔老師同時出席並在旁協助指導,並於課程後給予反饋和建議。這個實作過程讓同學從理論、到跨文化教案設計、執行,學習到不同層次的跨文化技能。
第二天由那瑪夏的部落組織《深山裡的麵包店》講師進行部落導覽,為卡那卡那富族在地自主,部落兒少、青少年、婦女多元學習的部落教室與烘焙空間。她們從食物與土地出發帶動部落老人、婦女、年輕人、孩子,在種植、製作、服務的過程中,提供相對穩定的工作機會、生活補貼、職涯探索,讓部落族人獲得肯定與信心。《深山裡的麵包店》帶領學生認識卡那卡富族、了解部落婦女如何建立部落共同照顧與支持網絡,認識原住民婦女及性別文化、並向原民學習如何推動災後重建和文化及自然資源的永續經營。性別所學生透過《深山裡的麵包店》講師介紹學習到卡那卡富族中族人與土地的連結,並透過做麵包了解當地農作種植與應用,在災難過後中的卡那卡富族女性如何培育及發展當地麵包店運用當地食材發展產業,鼓勵年輕人回鄉發展找回土地生存現今社會。
整體教學活動讓學生從事前設想設計教案,到實際實踐過程至學員當場反饋的反應中,學生們不斷自我修正、自我省察,打破學生們事先對原民和學員預想的想像,學生臨場應變調整教學方式。在整場性別教育實踐過程中,透過實踐的學習,學生們在性別教育實踐中學到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學員們互為主體,彼此互相學習,教學相長,以達到實際「做中學」效果。
三、課程活動照片與說明